淨空老法師開示
這是托缽的時候得到很適合自己口味的供養。這個意思引伸,可以說我們在順境善緣所遇到的都能夠稱心如願,都會引發這個大願,這個大願是要我們去除貪愛。順境裡頭最重要的是不生貪戀,這是真修行,逆境裡面不生瞋恚;總而言之,在任何境界都要保持心地的清淨不染著,這最重要。所以引發的大願是『滿足其願』,什麼叫滿足?心沒有羨慕,沒有欲望,這叫真正的滿足,無時無處無事而不滿足,佛法裡面經典上常講知足常樂。
人生,乃至於一切眾生,現在我們愈來愈清楚、愈來愈明瞭,生命是永恆的,確實沒有生死。生死只不過是換個身體,這個身體用的時間久了,不再好使用,換一個。換個什麼樣的身體?又沒有辦法任意換,我想換什麼就換什麼,這個做不到。想換什麼就換什麼那是什麼人?那是乘願再來的人,他也沒有念頭。如果還有念頭我要想怎樣怎樣,那是凡夫,凡夫在六道捨身受身。捨身,這個身體不要了,再換個身體,什麼力量在主宰?佛給我們講業力,這我們不能沒有警覺,不能不明瞭,業力在主宰。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?佛說得好,這是業報,你到這個世間來是受果報的。
業有三種,有善業、有惡業、有無記業。什麼叫善業?佛法裡有個最好的標準,是一般的標準,也是總的標準,就是十善業道。看起來好像是很簡單,如果要細細給你講起來,什麼叫十善?這部《大藏經》裡面就是講這個。少說一點,我們這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也是講這個,講不盡,這十條。十條是個綱領,每一條義理都無有窮盡。根基淺的人理解的也淺,你把你所理解的統統做到就叫做圓滿,淺的圓滿。淺的圓滿之後,自然會向上再提升一個層次,那又是一個圓滿。到底提升多少層次?層次也沒有限制。像《華嚴經》裡面講的五十二個階級就是五十二個層次,每個層次義理深廣都不相同。所以我們從哪裡做起?從我們現前自己這個程度上做起,我能了解多少,我就做多少,這就好。
不殺生,凡是有生命的都要尊重,要懂得尊重生命、敬愛生命,不可以任意踐踏生命、殺害生命,那就錯了,我們理解到這個層次真正能做到。一切眾生我們尊重他,就像別人對我的尊重一樣。我們喜歡別人尊重我們,我們要尊重別人。這個層次比一般要高一點,一般人只知道尊重人,不知道尊重畜生,更不知道尊重花草樹木。所以我們現在的層次比那些人要高,我們知道尊重花草樹木,尊重一切動物。再小的動物,蚊蟲螞蟻,乃至於細菌,就是肉眼看不見的生物,我們知道尊重牠,這不能夠殺害。樹木花草,植物也是有生命的,也要尊重它。我們的飲食所需,它提出供養,這要懂得,我們對它要愛護。像蔬菜水果、稻米雜糧,我們不能不用它,要知道這是它對我們的供養。我們對它有沒有回饋?這是個問題,一般人在這方面就疏忽了。我們怎樣回饋?它供養我們的生命,我們要把自己修行的功德迴向給它。它能不能得到?它真能得到。在我們沒有用它的時候,在菜園裡面我們還沒用,要愛護、要尊重它。現在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,對於這些事實真相逐漸逐漸也明白、也能體會到,所以這點我們做到。
我們自己有菜園,我們都對它小心的照顧,細心照顧。菜園裡面日夜不斷的播放佛號,我們用念佛機,我們念佛不間斷。這個菜園裡面所有樹木花草連這些蔬菜也統統都念佛,佛號不間斷。我們彼此在一起修行,我們的身體健康、道業成就、度化一切眾生需要這個工具,這個工具有它一份功德在。它曾經供養我們一餐、供養我們一口,所謂是「受人滴水之恩,常思湧泉為報」。一粒米有沒有想到要報答?一片菜葉有沒有想到要報答?我們要不好好認真修行怎麼能對得起它們的供養?這個道理你能理解嗎?你能懂嗎?如果我們的思想行為違背性德,就對不起這一粒米,對不起這一片菜葉,對不起這一滴水,這真的。你就曉得我們托缽對於供養的齋主,自然就生起感恩的心。
我們要問,現在我們不托缽了,我們每天坐在餐桌上吃飯,這個飯菜是不是齋主供養的?是。誰是齋主?齋主可一大堆。在這個道場,道場的主人是齋主,道場所有執事是齋主,廚房裡面煮飯燒菜的這些人統統是齋主,沒有他,你得不到。賣米賣菜的也都是齋主,種糧食的、種菜的也是齋主,你慢慢去思惟、去推廣,你就曉得這一餐飯是多少齋主。佛法裡面,上報四重恩裡頭有一條眾生恩,這我是講人;那講物,剛才就說了,一粒米、一滴水、一片菜葉,它們生長出來獻出供養,統統是齋主。
我們受到大自然的恩惠,受一切齋主的恩惠,不知道好好的修行,怎麼報答?現在有幾個人能想到?連想都想不到還談什麼報恩?這是我們前面講了很多,報恩要知恩,知恩才會報恩,你不知恩,你報恩的念頭生不起來,唯有知恩才會報恩。知恩是解門,解悟,報恩是證悟,都是性德。知恩是性德裡面的一分般若智慧,報恩是德行。我們今天要問,我怎麼會知道恩?佛教的。沒有佛菩薩教誨,雖然這個事情天天在眼前,天天在身邊,你哪天不吃飯?哪天不喝水?但是確實沒有想到有這麼多恩德。然後你就曉得,曉得什麼?父母恩跟老師的恩。父母生我這個身,老師教導我,我才真正了解事實真相,要做一個知恩報恩者。
人生活能夠與性德相應,那是真正的幸福,真正的美滿,真正的快樂,不亦悅乎!樂從哪裡來你就明瞭了。樂是從自性裡面、心性裡面流出來的,不是從外面來的。自性裡面常常流出快樂,你還會有煩惱嗎?你還會有憂慮嗎?沒有。你對於這個世間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你還會有欲望嗎?你還會羨慕別人嗎?統統沒有了。世間人,有人有很高的地位,有人有很大的財富,我們是一無所有,有的時候遇到在一起,我會說你有億萬財富我也有。你有什麼?我有快樂。你雖然有億萬財富,你沒有快樂,我有快樂。他說為什麼?你有憂慮、你有煩惱、你有牽掛、你有壓力,對不對?對,他都有。我沒有憂慮、我沒有煩惱、我沒有牽掛、我沒有壓力,所以我活得比你幸福,我比你快樂。他聽了也點點頭,也很羨慕。
那些東西是名聞利養,不是真的是假的,在這個世間你能夠獲得當然也是緣分,過去世你修的因,現前現的果報,這是當然之理。可是覺悟的人跟不覺悟的人不一樣,不覺悟的人在裡面生煩惱,就如我剛才講的,他有憂慮、他有煩惱、他有牽掛、他有壓力。如果覺悟了,雖有若無,他就非常快樂。功名富貴、億萬財富沒有放在心上,心怎麼樣?永遠保持著空靈,那是真正的財富。他前生所修的這些福報,他就不會為自己去受用。世間人有福報,他自己享受,他就有苦。覺悟的人有能力、有智慧、有財富,是給一切眾生去享受。自己享不享受?自己不享受,最高明的、最圓滿的。真有這樣的人嗎?佛門的例子很多,釋迦牟尼佛就是頭一個例子。他捨棄王位,捨棄榮華富貴,捨棄妻子兒女,去做他認為最圓滿的工作。最圓滿的工作是什麼?覺悟眾生,他知道唯有覺悟才得到真正的幸福。不覺悟,你得到地位做到國王並不幸福,得到財富也不幸福,真正覺悟才是幸福。而覺性是一切眾生本來有的,你看馬鳴菩薩說得好,「本覺本有,不覺本無」。所以一切六道眾生生活在不覺裡頭,就是迷惑,這本來無。所以佛在經上常常感嘆,眾生這六道輪迴冤枉受的。怎麼是冤枉受的?本來沒有六道輪迴,六道輪迴是什麼?是做惡夢。
諸位想想看,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,都知道夢是假的不是真的,但是在作夢的時候有幾個人知道夢是假的?知道夢是假的就很快樂、就很幸福,就像《般若心經》上所說的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夢裡面所有一切苦難都沒有了,都解脫了。不知道自己在作夢,以為是真的,擔心受怕,無量的恐怖,還真的都有受,一覺睡醒,滿身大汗,這時候才知道原來是個夢,還好是個夢。佛看六道眾生現在正在夢中,所以他們這些再來人,他們是清醒的人,來幹什麼?來幫助這些人在夢中醒過來。這些人我們稱他為佛菩薩,佛菩薩是覺悟的人,六道眾生是夢中人。《證道歌》上講「夢裡明明有六趣」,六道輪迴,「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這兩句話就是說明覺是多麼可貴,覺才有真樂。覺心裡面沒有欲望,覺心裡面沒有羨慕,這才叫做「滿足其願」,也就是經上常講的知足常樂。
人只要是覺悟,不但是知道感父母恩、感老師的恩(佛是老師)、感國主恩、感眾生恩。眾生範圍包括太大,包括天跟地。天有覆蓋之恩,地有承載之恩,天地之間萬事萬物哪樣對我沒有恩?一個人生活在感恩、報恩的境界裡面,科學家說不同維次空間裡面,佛法講法界,你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幸福、什麼是圓滿。
從這些地方我們再引伸到不僅是飲食,更重要的是法食。托缽的人都知道向齋主乞食,向佛菩薩乞法,乞食養色身,乞法養慧命,這兩個身要是比較哪個重要?法身比色身更重要。為什麼?色身有生有滅,法身不生不滅,這要懂得。法身在哪裡?法身跟色身是一體,問題是你不認識。世尊在《楞嚴經》上講得很透徹,用了很大篇幅的文字為我們說明法身是宇宙的全體。
法性就是六根的根性,從根性裡面指出來,法性我們還能體會到,如果說一切萬物皆是法性,這個我們體會不出,我們無法理解,可是那才叫究竟說、才叫真實說。法性在哪裡?法性就是法相,法相是法性變現出來的。古人用比喻給我們說,金器,金在哪裡?器就是金,金就是器,金就好比法性,器就好比法相,性相是一體。性能現能變,相是性所現所變的,所以說性相不二,理事一如。你真的能明白,真的能契入,你才是真正覺悟。所以說是用什麼方法覺悟?我們在這一百四十一願裡面看到,你真正能看出門道出來,你就懂得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原來如此,你就悟入。
總的給你說,就是六根對六塵境界,這裡頭就是兩個字,一個是迷,一個是悟。悟了,聖人;迷了,凡夫。什麼叫凡夫?什麼叫聖人?實在講只有迷悟的差別,除了迷悟之外,無有一法可得。我們學佛向著這個方向、向著這個目標去學習,大道不遠,就在眼前。古人所謂的直下承當,那就契入,所謂修行證果。現在我們要問,我們為什麼這麼難,學了這麼多年依然不得其門?不要說入,門都沒找到。這是什麼原因?始終迷在色相上。諸佛菩薩、一切經論教我們放下,我們始終沒有放下,所以不能契入,殊不知放下就是。自性本具無量智慧德相,你肯放下就現前、就起作用,這個作用現前,所謂心開意解,宗門裡面講明心見性,教下講的大開圓解。所以我對於我的老師永遠的感恩。我的學佛,真是第一天老師就把學佛的祕訣教給我,「看破放下」,說盡了。佛法在哪裡?四個字就是佛法的全體。你這四個字得到,千經萬論,這個結完全打開,一絲毫障礙都沒有。我們現在六道凡夫確實真的是心有千千結,這結打不開,為什麼打不開?放不下。
佛門裡面我也常聽說根利、善根深厚,什麼叫根利?什麼叫善根深厚?說老實話,放得下的人就是善根深厚,就是根利。我們讀《六祖壇經》,神秀就是放不下,他還講的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」,身沒放下,心沒放下,境界沒放下。菩提樹、明鏡臺是境界,沒放下,活得很苦。「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」,那很苦,那個鏡子你天天要把它擦乾淨。換句話說,他心裡頭有牽掛、有憂慮、有煩惱。惠能大師心裡乾乾淨淨,沒有身也沒有樹,沒有心也沒有臺,他不要去拂拭。你想想這兩個人的境界。
放下就功德圓滿,放不下,塵勞無盡。我們要是真的把這個意思參透,你要不要放下?你真放下,果真放下,你透了。你還有一樁事情放不下,你沒有透。你學佛學這麼多年學些什麼?學在見聞,沒有契入,學一些知見。古人說的話說得好,皮毛之見,一分一毫都沒有透過,那怎麼行!這就是不得受用。真正契入之後,你才真正了解宇宙萬事萬法是一回什麼事,你才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,這在《般若經》裡面講的諸法實相,你把諸法(一切法)的真實相搞清楚,看清楚、看明白了,這叫看破。看破之後,妄想分別執著都不會起來,這叫放下。
惠能大師是很好的一個例子,他放下了,放下之後,他的智慧德相現出來。我們一般人跟他接觸,對他尊重禮敬,非常羨慕。他怎麼會有這麼大的智慧?真正所謂是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,到最後表現的一著,連生死都清楚。惠能大師的往生是一年前告訴大家的,派人到家鄉去給他建塔,做什麼用?死了之後,他的靈骨可以放在塔裡頭,一年前就處理他的後事。那我們要知道,他為什麼不多住幾年?為什麼要那麼早走?緣盡了。諸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應化是緣,緣就是眾生有感,佛菩薩有應。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來的,惠能大師也是應身來的,一個是在古印度應身,一個是在中國應身,都給我們教誨。
首先教導我們,你看釋迦牟尼佛難捨能捨、難行能行。難捨能捨是把這些榮華富貴捨掉,這是一般人極力追求的,他都是現成的,他能放下。難行能行,是他教化眾生,他能夠一生樹下一宿,日中一食,三衣一缽,能夠過一輩子,難行能行。教化眾生真的是有教無類,今天講的是多元文化,不管是什麼人,不分國家、不分族群、不分宗教,來者不拒,去者不留,你只要肯來,他都會非常熱心的幫助你,總希望你也能開悟,你也能跟他達到相同的境界。
我們要問世尊當年在世,弟子當中有沒有跟他有相同的境界?你說有沒有?有,確實有。那這不是就有兩尊佛、多尊佛出世了?不是,老師還是一個。學生達到老師的境界,要不要尊師重道?要,永遠不能夠忘記老師,這是做出很好的榜樣。甚至於,這是我們講凡夫,你的德行、你的學問、你的能力、你的福報超過老師,這在中國有。學生中了狀元,做到宰相,老師還是個窮秀才,但是從小是他給你教出來的,你的學術基礎是他給你打的,他要不要尊重?要,遇到老師還是要請老師上座,這教化眾生不忘本。所以你要細心觀察,佛菩薩、祖師大德都給我們做出種種示現,「滿足其願,心無羨欲」,做出來給我們看,在順境之中。
恭錄自: 大方廣佛華嚴經12-017-1564 2006/6/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