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華嚴經》最後的歸宿在極樂世界|淨空老法師開示
「夫淨土法門者,乃一乘了義,萬善同歸,三根普被,凡聖齊收,橫超三界,逕登四土,極圓極頓,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也。」這一小段是把淨土讚歎到極處了。真的是這樣嗎?釋迦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說了很多經,哪一部經是第一經?我們有這個想法,殊不知古人早就有這個說法了。在隋唐時代,東西方傳道的、譯經的這些大師們,當時就有祖師大德提出這個問題,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經,哪一部經可以代表世尊一生的經教?大家幾乎都公認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不管哪一宗、哪一派別都承認。所以《華嚴》變成佛法的根本法輪,就像一棵大樹一樣,這是根,這是本,所有的支派都從這個根本衍生出來的。《華嚴》最後再追究,《華嚴》是根本,《華嚴》最後的歸宿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這是什麼樣一種氣象?
華藏世界的本師是毘盧遮那如來,文殊、普賢是幫助毘盧遮那佛的,教化眾生弟子當中的首領。文殊主解門,代表智慧;普賢主行門,代表修證,普賢菩薩到最後,《華嚴經》以善財童子為代表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文殊是七尊佛的老師,學生許許多多都成佛了,他老人家還是菩薩身分,協助毘盧遮那佛,教導法身大士,慈悲到極處。這叫倒駕慈航,他成佛了,他退到菩薩位置上來,這裡都有表法很深的意思。
佛教眾生不好教,為什麼?佛是代表本體,代表法性。法性沒有相,法性是什麼?法性是常寂光,我們淨土四土最高的叫常寂光淨土,常寂光是法性,常寂光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,這兩方面都談不上,所以沒辦法才叫個常寂光。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妄想分別執著。妄想就是大乘教裡面所說的無明煩惱,叫根本無明,分別就是塵沙煩惱,執著叫見思煩惱,名稱不一樣,意思完全相同。所以我們曉得,經教上的名詞術語,它是不定的,佛無有定法可說。叫我們依義不依語,別執著它的語言、文字、名相,都不必執著,要懂得它代表的意思就對了。
我們學佛,要知道釋迦牟尼佛這一代時教的中心思想是什麼?就是淨土。在華嚴會上看到,文殊、普賢帶領著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哪裡去?到極樂世界去拜阿彌陀佛。我們想想這個境界,再想想毘盧遮那佛的度量多大!不但毘盧遮那佛沒有反對,而且毘盧遮那佛歡喜,為什麼?阿彌陀佛跟毘盧遮那佛不二,是一不是二。
為什麼到極樂世界去?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善巧方便,幫助你修行證果,在時間上大幅度的縮短了。在華藏世界,我們講圓教初住菩薩,他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要多長的時間?三大阿僧祇劫。三大阿僧祇劫不是說從我們現在,是從你明心見性那一天算起,沒有明心見性不算,明心見性就是圓教初住菩薩,別教初地菩薩,從那天開始算起,要那麼長的時間。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天就圓滿了,這叫什麼?念劫圓融,不可思議!所以極樂世界多殊勝。古大德說,再追究,佛法的頂尖,從《華嚴經》我們就追到了《無量壽經》,《華嚴經》最後歸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是專講極樂世界的。
文摘恭錄自《淨土大經解演義》檔名:02-039-00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