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空老法師開示
『見佛』,我們學佛的同學們,大多數家裡都供著有佛像,朝暮課誦禮拜。佛不住世,佛像就代表佛,見到佛像如見其人。有些不了解的人說我們是迷信、是拜偶像,他不知道佛門裡面供佛像、拜佛像的真正意義之所在,我們如果遇到這種情形一定要向他解釋。造像,無論是泥塑木雕,或者是金屬鑄造,乃至繪畫,古今中外,乃至從沒有文字之前,這些古代的我們一般講原始人,他們在石頭上,或者是在石洞裡面、洞穴裡面,因為以前住洞穴,在洞穴岩石裡面也有些雕刻,雕刻裡面最常見的就是人像。你能說這是迷信嗎?如果說這是迷信,現代的社會人像就太多了,我們走在馬路上,你看到廣告裡頭多少人像,那是不是迷信?這個要懂得,要搞清楚。
供養佛像有兩個意思,第一個意思是紀念的意思。我們的老師,縱然時間距離很久遠,我們念念不忘。幾千年的,我們講祖師,都不忘他的恩德,現前的老師哪有不尊重的道理?所以供養老師的形像是尊師重道,是對於老師的教訓念念不忘,見到老師的像就想到老師的教誨,這算是迷信嗎?在家庭裡面,父母在,祖父母、曾祖父母、高祖父母不在了,許多人家庭裡面也供著有先人的照片,這是迷信嗎?為什麼要供這個?所謂是飲水思源。我們這個身從哪裡來的?從父母而來的,父母之身從祖父母而來,這就是中國人為什麼祭祖宗。幾千年的先祖根本就不認識,也不知道長什麼樣子,不得已給他供個牌位,這也是迷信嗎?對遠祖都這樣尊重、這樣懷念,眼前的父母、祖父母哪有不孝順的道理?所以這是倫理教育,慎終追遠,這是追遠的教育,你說這個恩情多麼厚!
迷信、拜偶像就把它否定了,否定之後才帶來今天社會的動亂,帶給現在的社會是極端的自私自利,所謂是本位主義,只有自己,父母親都沒有放在心上。我們冷靜去想想,我們是孝養父母好,還是不孝父母的好?我們這一代不要父母,不孝父母,你的兒女也不會孝順你,這是什麼?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,上行下效,他從小就學會了。所以古人教孝是什麼時候?小孩剛出生的時候。怎麼教?你對你父母盡孝,他看到了,他將來長大就對自己父母盡孝,認為這是當然之理。你不孝父母、不敬師長,你要讓你的小孩、兒女去孝順父母、尊敬師長,哪有這種道理?所以這是教育。
佛是大聖人,什麼叫聖人,甚至什麼叫佛,都沒搞清楚,學佛的人佛都沒搞清楚。佛是印度話,古印度的梵語,翻成中文是翻它的音,為什麼?它的意思在中國找不到恰當的字來翻,所以只好用音譯,然後再加註解。註解什麼意思?智慧的意思、覺悟的意思。智跟覺中國字裡頭有,為什麼不翻成智覺?我們用兩個字不也可以嗎?還是不行,它這個智跟覺不是我們一般概念當中的智跟覺,這就不得已。它的智裡面包含三種意思,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,中國「智」的意思裡頭沒有這個意思。覺裡面也有三個意思,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。所以這個字叫含多義不翻,它的意思很多,只有用音譯。總的來說,用最容易、最通俗的話來講,就是明白人,對於宇宙人生的理事、因果沒有一樣不明白、沒有一樣不通達,這樣的人則稱之為佛。
在中國,聖有這個意思,聖人是個明白人,是個對於宇宙人生一切通達的人,這是我們的老師。在中國,代表的人物是孔子,孔聖人。在古印度,釋迦牟尼佛是個代表,真是老師,一生教學四十九年,從來沒有中斷過。孔老夫子他老人家學成之後,實在說是想去做官,能夠把他所學的、把他所知道的貢獻給人民,為人民服務。他一生最羨慕周公,當時如果那些國君肯用孔子,相信孔子是周公第二,認真負責,鞠躬盡瘁。沒人用他,別人聽聽他的意見,都點頭,不錯,很好,很好的理想,不容易做到。沒人用他,才回家去教學。周遊列國十幾年,回去時候年歲也大了。六十八歲回去,七十三歲他老人家就過世,所以回家教學只有五年。
如果孔子能夠有釋迦牟尼佛那樣看得透、看得清楚,不搞政治。釋迦牟尼是王子,他要不出家他繼承父親的王位,人家看得透徹、看得明白。人生最有意義的事情是成就學問、成就智慧,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通達明瞭,這個有意義、有價值!明瞭之後,要幫助一些還沒有明瞭的人,要幫助他們。古今中外的聖人,沒有一個不是從事於教學的工作,你說這個世間行業這麼多,他選擇教學。而從事教學的方式,用現在的話來講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。孔子辦教育是辦一個學校,這學校就在一個地方;釋迦牟尼佛是教學,教一輩子,沒有學校,講堂是流動的。今天在這裡講,明天又換地方,後天又不知道到哪裡去講了,常常換地方,不在一個地方。也沒有固定的教室,山林樹下是他的教室,恆河的兩岸也是他的教室,人在什麼地方教室就在什麼地方。所以他是屬於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。
我們從經典記載得知,世尊的足跡遍五印度,那時候是徒步,走路,而且我們知道印度人都不穿鞋子,赤腳。好在釋迦牟尼佛真的是大徹大悟,教化眾生不分族群、不分國家、也不分宗教,接受教育的人程度高下不等;有很高智慧的,我們用現在話來說,專家學者,有不認識字的平民。所以社會上,上從帝王,下至庶民,各行各業,統統都能夠開班講學,教化一切眾生。他沒有編教科書,也沒有編教學大綱,天天跟這些同學們談話,解答同學們的提問,以後記錄下來成為經典;記錄是佛過世之後才記錄下來的,當時都沒有。所以他們到處講學的確很開心、很快樂,為什麼?旅行沒有行李,什麼負擔都沒有,無論走到哪裡,就是三衣一缽,其他的什麼都沒有。你看多簡單、多快樂,什麼壓力、負擔都沒有。
《金剛經》上跟我們講,佛有五眼,有肉眼、有天眼、有慧眼、有法眼、有佛眼,五眼圓明,這些都是讚歎他老人家的智慧。肉眼,跟我們凡夫一樣,有肉眼。天眼就不一樣,天眼可以能夠看到過去、未來,用現在的話來說,他有能力突破空間維次,能夠見到我們一般人見不到的空間,這是屬於天眼。而慧眼跟天眼又不一樣,佛跟我們講,天人有天眼,沒有慧眼,為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,這就沒有慧眼。這是三種煩惱,三種放下一種,執著沒有了,就又多了一種眼,有慧眼。阿羅漢、辟支佛有慧眼,這個智慧是自性本來具足的,只要你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放下,不再執著了,你就得慧眼。你才漸漸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,剛剛見到,還不是真正明瞭,見到了,不甚清楚。
還得要把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分別放下,不再分別,那你得法眼,法眼比慧眼就清楚多了。這個不太好懂,咱們用比喻。年歲大的人眼睛花了,老花眼,看東西能不能看到?看到,模糊,不清楚,這是慧眼;戴上眼鏡就看得很清楚,那是法眼。從這個比喻諸位就能夠體會到一些,法眼就看得清楚。可是這些事情,遍法界虛空界裡面,這些現象究竟從哪來的?怎麼發生的?為什麼會有?這些大道理那就還要提升,妄想也要斷掉,妄想斷掉,佛眼就現前,就是明心見性。見性的時候,你對於宇宙間萬事萬物,性相、理事、因果徹底明瞭,這叫佛眼,『無礙眼』,沒有障礙了。
「無礙眼」就是無礙慧,究竟圓滿智慧現前了,這時候見什麼境界?『見一切佛』,見一切佛是什麼意思?真正明白整個宇宙是一體,一切智、一切覺。那我們要問,三途六道裡面苦難眾生迷了,他是不是一切智?是。這個話怎麼講?我們還用古來祖師大德的比喻來說,古德用金跟器做比喻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金跟器是一不是二。我們把金比作法性,法性是智,把器比作法相,那就是宇宙的現象,萬事萬相。覺悟的人知道,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心現識變的,純真無妄!迷了的人不知道,不知道所有一切現相是心性,不知道。所以這裡頭就是覺跟迷的問題,迷的時候稱眾生,覺的時候稱佛,其實佛跟眾生是一不是二。
你覺了,性相不二,迷了,也是性相不二,性相絕對不是說你迷悟它就跟著你變,不是,它從來沒有跟你變過。跟你變的那個不是真性,那是什麼東西?那是妄想,這個諸位要知道。阿賴耶裡面,法相宗經典裡面所說的,阿賴耶裡頭的落謝種子起的反應。真性裡頭有沒有?真性裡面沒有,真性裡頭沒有善也沒有惡,沒有真也沒有妄,這就是佛家講的不二法門。二是什麼?對立的,真性裡頭沒有對立的,凡是對立的東西不是真性。
由此可知,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引用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,實驗出來水有見聞覺知,它能夠反應出色聲香味。見聞覺知裡面是有的,見聞覺知裡頭有沒有對立?沒有,這個要知道,絕對沒有。為什麼我們以善的念頭對它,它就會反應很美的圖案,以惡念對它,就反應出很醜陋的圖案,這是怎麼回事情?這是阿賴耶裡面含藏的習氣種子起現行,遇緣起現行;遇到善緣,善的起現行,遇到惡緣,惡的起現行。法性裡面?法性裡頭沒有善惡,這個道理要懂!這個道理就太深了。
所以,水實驗這個科學可以說明六道、十法界的現象,我們講有因有果,善因有善果,惡因有惡報,這是六道、十法界。一真法界裡沒有,為什麼沒有?一真法界裡頭沒有念頭,我們有善念、有惡念,一真法界沒有善念、沒有惡念。怎麼知道?不起心不動念,叫斷妄想,妄想是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是無明。我們用一個善念、用一個惡念,不是起心動念嗎?不但起心動念,裡面還有分別執著。所以它的變現,我們很清楚的意識到是阿賴耶裡頭的落謝種子,不是真性。你要見性,見到真性,你必須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,然後見什麼?見一切眾生皆成佛,或者像《華嚴》、《圓覺》上說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真的,不是假的。
為什麼諸佛如來對一切眾生那樣的真誠禮敬?禮敬一切眾生就是禮敬自己的真性、禮敬自己的性德,他跟自己有這樣密切的關係。山河大地、樹木花草,共同一法身,都是心現識變的,離開心識無有一法可得,這叫做見一切佛。到這個境界裡面,你才真正明白古大德有一句諺語,「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」;契入這個境界,這句話才真正明白,沒有入這個境界,這句話聽不懂。這幾個字都認識,話也聽得很清楚,好像是懂了,其實完全不懂。為什麼不懂?不是你的境界,這是諸佛如來的境界,你怎麼會懂?你要懂了你就入這個境界,你入這個境界,你成佛了,然後你看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看的沒有兩樣。
障礙一定要除掉,一切眾生統統都是無礙眼,都是五眼圓明。我們凡夫有業障,天眼沒有了;有執著,慧眼沒有了;有分別,法眼沒有了;會起心動念,佛眼沒有了;現在只剩下肉眼,把許多的事情看錯了。看錯了人,吃虧上當,看錯了事,也犯了過失,這些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可以說是經常存在的,只要你留意全都能看到。看到之後你還動不動心?凡夫沒有不動心的,吃虧上當很冤枉,這就是你起心動念。一樁事情做得很圓滿、很成功,你很興奮,你很快樂;換句話說,你的反應是七情五欲。
這個跟佛菩薩不一樣,佛菩薩應化在六道、應化在三途,看到六道眾生造惡、行善,造惡的多,行善的少,佛菩薩有沒有動心?沒有,佛菩薩的心像一面鏡子一樣,照得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。這個現象是一回什麼事情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緣聚則有,緣散則無。認真仔細去觀察,給諸位說,因緣也不是真的,這愈說愈深了。你想想六祖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所說的,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。再想想世尊在《楞嚴經》裡面所說的,講到諸法實相,非因緣、非自然,非和合、非不和合,所以沒有起心動念;也正是不起心不動念才看得這麼清楚,這叫佛眼。比菩薩高明多了,菩薩知其當然,不知其所以然,到佛地才叫究竟圓滿。
我們今天是道道地地迷而不覺的凡夫,自己要承認,無量劫來在六道裡頭搞生死輪迴,沒有辦法出離。所謂人貴自知之明,這是古聖的格言,難能可貴的是認識自己。在我們現前這種狀況之下,現在接受到佛的教誨,這是個緣;自己能信、能解,這是善根,過去生中的善根。就好像水實驗,佛菩薩示現,用一個善的念頭對他,他就有很好的反應。我們今天接受佛菩薩經教的教誨,我們就起了反應,起個很想依教奉行、很想在這一生成就,這是過去生中阿賴耶裡面有這個習氣種子,就好像水反應的圖案很美,遇到的是善緣。遇到一個惡緣,殺盜淫妄,我們的心也會被它動,也會跟著它做壞事,這就是所謂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。諸佛菩薩與十法界的眾生起感應道交,為什麼?可以從這些地方體會到,這就是教育,幫助一個人回頭是岸。
阿賴耶識裡面無量劫來薰修的善的種子,這就是因,佛菩薩看到他有這個因,這個因就是感;佛菩薩來幫助他、來觸動他,那是緣,所以佛菩薩的教誨是緣。遇到這個緣,他的善根起現行,就能提升自己的境界;換句話說,我們今天在凡夫位,最重要的一樁事情,就是怎樣提升自己,其他的是小事,不足以為道,全是假的,你搞它幹什麼?提升自己的境界,這是樁大事情。
昨天深圳有個同修往生,下午四點多鐘往生的,他在往生前說要到香港來看我。昨天晚上我們講經開講的時候他走的,預知時至,非常難得。這就是有善根,善根成熟了。早年聽我講經,聽我講到《往生傳》裡面這些念佛的人,大概都是三年到五年他就成功,他就走了,預知時至,就走了,縱有壽命,不要了。成功而不走,他只有一個條件,他跟這個世間還有緣,還不能走。那就是什麼?要多帶幾個人走,多幫助幾個人走,除這個事情之外他沒有第二樁事情。如果跟這個世間沒有緣,沒有人聽他的,沒有人接受他教誨,就走了。這位同修只有三十八歲,預知時至,他是怎麼修成的?向小莉居士護他的法,他想閉三年關,向小莉護持他。三年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真的是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就接著念,沒有其他的念頭。三年不說一句話,這很重要,成功的祕訣就在此地。這是什麼?萬緣放下,得念佛三昧。
昨天走的,距離三年還差二個月,二年十個月,成功了。你看看,往生就這麼容易,就這麼簡單,問題就是你肯不肯真幹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,給諸位說,就得無礙眼,見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是佛;一切眾生本來成佛,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他都見到了。
恭錄自: 大方廣佛華嚴經12-017-1570 2006/6/13